
新聞資訊
news center
牦牛肉將成為主導產品
發布時間:
2016-03-21
藏牦牛二年育成出欄產業化道路如何走---草原興發集團董事長張振武關于青藏高原地區畜牧業發展戰略問題的對話之一
問:很多人都知道藏牦牛,現在草原興發要讓大家重新認識藏牦牛,您這個重新的“新”是什么意思?
張振武:這個“新”是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的。我們知道,藏牦牛的產品種類很齊全,包括了肉、乳、皮、毛、絨,但這些產品平分秋色,都是一字并肩王,沒有突出重點。草原興發的藏牦牛二年育成出欄,則突出了牦牛的肉用價值,把肉當作主攻方向,使其成為支柱產品。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高寒牧區牧民的生活條件正不斷提高,牧區也在逐漸現代化。牦牛在傳統社會里的那些自給自足、自產自用的產品功能,如牛毛編織帳篷、牦牛運輸等,將會逐步弱化消失。
牦牛的大宗產品就是肉和奶,但牦牛產奶量小,又有季節性,僅夏季產奶。產奶期短,僅半年時間,不能全年均衡產奶。加之飼養分散,難以收集加工,制約了牦牛奶的商品化,所以只能處于配角位置。
牦牛肉包括血骨,占整個牦牛生物量的比重大,特色顯著,商業價值高,市場前景好。屠宰加工、儲藏運輸諸環節,都能夠采取工業化方式,進行規模化 商品化生產。因此,藏牦牛的產業化,要根據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讓牦牛肉成為主導產品,逐步將其培育成為頂級高檔牛肉產品。
問:讓藏牦牛成為高檔牛肉產品,需要改變藏牦牛的飼養方式嗎?
張振武:這正是草原興發所倡導的。藏牦牛飼養周期太長,七八年才育成出欄。飼養齡過長的老牦牛,肉質粗硬,在品質上是無法支撐高檔牛肉品牌的。需要縮短飼養日齡,在二年內出欄,才能保證肉質的鮮嫩度。
青藏高原的冬季是漫長的,大約占全年的三分之二;青藏高原冬季的寒冷是嚴酷的,整個冬天是冰天雪地;青藏高原冬季缺草是突出的,當地人工種草數 量有限,外地調草路途遙遠運費太高,遠水不解近渴。在天寒地凍缺草少料的青藏高原,牦牛每度過一個冬季,就要大量損失活重,度過的冬季次數越多,損失的活 重數量越大。
而采取措施讓牦牛犢在二年內出欄,僅經歷一個冷季,利用了二個暖季生長,減少了冬季消耗,降低了活重損失。因此,藏牦牛二年育成出欄,提高了牦 牛的出欄率商品率,提高了經濟效益,是藏牦牛產業化的突破口。這樣商品畜就不必年復一年地度過缺草少料、天寒地凍的冬季。需要越冬的只有數量較少的母畜及 育成過程中的商品畜。這就減輕了冬春草原放牧的壓力,保護了冬春脆弱期的草原生態。
藏牦牛產業化技術上已經成熟
熱門新聞